中铁四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

返回首页|集团网站|企业文化网|集团站群登录|注册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文学沙龙
愈久弥新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3-04-01新闻来源:
分享到:

不经意的一次斋饭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而且还愈久弥新,它总是会跳出来左右我的思想和行为。记忆的磁盘至今无法更新或覆盖这个画面。

那是四年前的一天,也是这个季节,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我带着即将步入社会的女儿去距离合肥不远处的庐江冶父山游玩,一路上花红柳绿,冶父山不高但钟灵毓秀,在冶父山脚下有一座寺院,据说寺院内因有肉身和尚妙山法师真身而名声大震,同时被传颂的还有寺院里的斋堂。游完冶父山归来正好是午饭时间,我和女儿就来到了这个寺院,寺院叫“实际禅寺”始建于唐。在地藏王菩萨前敬过香我们便来到了斋堂。一进门就被斋堂内墙上写的惜福、惜物、惜情和养德的名言警句深深吸引,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饭桌是用长长的木板搭成的,简单但很整洁,我和女儿排队领了几个小碗,放在桌上等斋堂的尼姑师傅给我们发斋饭,菜有花菜、蕨粉、豆腐、胡萝卜、竹笋等很多种,清香扑鼻,每样菜师傅只给我们小半勺,因为碗不大饭菜也很香,第一遍我们很快就吃完了,很快就有师傅过来问我们需要添什么菜,声音无比温和,饭饱之后我碗里还剩了点饭菜,这时师傅过来仍然很温和的问我能吃完吗,我正在犹豫时,女儿拽了拽我的衣服,我顺着女儿的手势看去,只见一个年轻的尼姑正在吃客人剩下的饭菜,只见她用长衫掩面,背对着客人平静的吃着客人剩下的饭菜,真是平如水淡如菊,我顿时知道自己错了,赶紧埋头把剩下的饭菜吃个精光。那个尼姑师傅虽然想掩饰住不惊动其他客人,可是还是被细心的客人看到了这一幕,我相信每个看到这个情景的人都会深有触动,我悄悄问旁边的师傅,“他怎么吃客人剩下的饭菜呢,”师傅说:“我们都是在客人用过餐之后再吃饭的。”那个用袖掩面吃饭的情景至今挥之不去,透过他那长衫我似乎看到他们穿着布鞋在山上开荒种地,粮食蔬菜成熟了他们又一挑挑的挑下山的情景。那次斋饭回来,我和孩子再也不敢丢弃盘中的食物。通过这次斋饭,我幡然感悟到,粮食和蔬菜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扎根肥沃的泥土也享受阳光照耀雨露滋养,待他们成熟了又来养育我们的生命,面对粮食的光芒和给我们的恩惠我们真的无力偿还,我们有什么理由浪费粮食呢!

我想起女儿小时候刚学会说话时,我教他背诵古诗《锄禾》的情景,因为这首古诗短小又朗朗上口,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背诵,背诵时大人孩子都不乏得意之情,可是又有几个人能感触到诗人的良苦用心呢。

还有一个画面,我也无法忘怀,也是烟花三月,我和同事去扬州廋西湖游玩,廋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旁边的小吃更是诱人,什么狮子头、汤包、煮干丝、虾饺面、三丁包等等我和同事豪爽的各来一份,不一会桌上就摆满了,我们傻吃傻喝最后撑得无法下咽。旁边桌的一对老夫妻却很从容,它们两个人每样小吃仅只来一份,慢悠悠的品尝着美味,看着他们老俩口幸福的样子,我和同事非常羡慕,对他俩点菜的技巧和良好的行为赞叹不已。

这两个不同的画面,却诠释了同一个道理,节俭不是靠沉重和严肃的说教就能实现的,而是一种习惯,是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涵养,节俭是一种智慧、一种胸襟、一种境界。

这两件事情以后,我再也没有过浪费的行为,看到地上的硬币我也会弯腰拾起,我拾起的不仅仅是一枚硬币,而是节俭的美德,在这一俯一拾的瞬间我体会到了节俭的快乐。

稿件录入:段培闽    责任编辑:翁成龙

稿件录入:徐鹏责任编辑: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