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集团网站|企业文化网|集团站群
青春因挑战而绚丽多彩 ——记中铁四局“十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原沪宁项目总工程师
来源: 日期:2011-05-18
     从一名走出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到成熟的项目总工。十二年来,他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在施工一线栉风沐雨、摸爬滚打;他曾带领技术团队在大西北上战风沙、斗酷寒,顺利完成了兰海高速公路工程;昼夜鏖战,以超乎常规的速度和时间,圆满完成了沪宁城际铁路在上海世博期间开通运行的建设目标。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共产党员标兵”、“十佳工程技术员”、局“十大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一个个荣誉好像是青春之歌铿锵有力的音符,不仅记录了他的辛勤努力,而且也印证了他成长的历程。他,就是中铁四局七分公司原沪宁城际项目部总工程师杜江山。

 

圆梦

      2008年施工的沪(上海)宁(南京)城际铁路是杜江山所在七公司的“圆梦工程”。这是该公司出于战略发展需要,迎接高速铁路及无砟铁路施工高潮的到来,将公司做大做强所承揽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工程。该工程处于江苏省南京市,咽喉区域,道岔纵横交错,该公司管段或横跨或下穿红枫街道、九乡河、长江四桥、地方铁路专用线、岔龙路等,具有工期紧、技术新、施工难度大、历史使命重等特点。由于是首次接触到无砟轨道施工,公司缺乏相应的施工和技术管理经验,缺乏熟练的技术操作人员。还未洗除淮南洞山隧道工程征尘的杜江山,又应公司领导的调遣,接下了这项“圆梦工程”的总工一职。首次组织高速铁路施工,对他来讲,无疑又是一次挑战。他带领项目员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带领项目施工人员到武广客运专线施工现场学习取经,同时还邀请了兄弟单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授课。与此同时,他抓住公司对新技术施工政策倾斜的契机,制定相应的措施,将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职工绩效考核、奖金分配范畴,鼓励职工多学多能多专。日常施工实行工前技术预测、点名分工和班后碰头会的“三会”制度,建立项目技术管理体系,坚持图纸会审、测量复核、技术交底、试验检测、技术总结等基本技术工作制度。以检查制度的严格落实为监督手段,不断强化施工现场和内业资料的技术管理,使沪宁城际项目部的技术工作得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在后期,更是制定了确保“天窗”作业正点率的应急措施。如今这些方案和制度已经成为指导该公司下一步高速铁路工程施工的先行性文件。该工程从测量放线、基坑开挖、基础浇筑、隧道开挖、支护等每一个细节他都经过了反复的检查校验。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工程顺利完工,圆满的完成了公司在高速铁路领域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施工任务。

 

孺子牛

      上班十二年来,杜江山没有一个春节是在家中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次请好假准备回家过春节时,看到留守的同志们因请不到假而无法回家的无奈眼神时,他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放弃休假留在工地上和同志们一起加班。调到沪宁城际如此之紧的项目,他又将第十二个春节奉献在了工地。

        他所在沪宁城际项目四队2009年共计完成桥位现浇梁102孔,投入大,工期紧,他以方案加快施工进度和减少投入为理念,积极优化现浇梁施工方案。同时,为了紧密结合现场施工特点,他每天都要对6.4公里的管段进行全程徒步查看,在那段路上洒下了他无数的汗水,磨坏的鞋也是整个项目最多的一个人。正因为对管段的细致了解,为方案最优方案的确定打下了良好基础。如在九乡河特大桥跨九乡河连续梁施工中,中跨设计支架方案为中支墩贝雷梁支架,中支墩采用36根螺旋焊管作基础,由于河水较深,河床边坡打桩机需修筑便道就位作业,且施工后的钢管桩无法拔出,导致施工成本增加。他结合现场河道水位稳定,支架支墩靠近河岸的特点,通过力学检算,在保证支架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将原设计的河床中支墩钢管桩基础优化为8根钻孔桩基础,一次投入4台简易冲击钻作业,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节约了施工成本。工程部长杨川常说:“杜总那兢兢业业的“孺子牛”精神无时不刻不在鼓舞着我,也感染了项目上每一个职工,有他这样的领导,不积极工作哪对得起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汗水?”杜江山严谨朴实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使他在项目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帮带

      我们企业的职工都来自五湖四海,按常规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会先到基层锻炼,而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生活无所适从,杜江山从生活中关心他们,在工作中帮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现在所在的环境,融入到铁路建设的大潮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施工生产中。新技术员具有较强的优越感和较高的期望值,但社会阅历相对较浅,对铁路工程缺乏全面了解,面对现实工作很可能产生困惑,遇到困难很可能感到失望,遭受挫折甚至会一蹶不振。针对这些特点,杜江山积极帮助新技术员消除畏惧和迷惘心理,灵活运用交心谈心工作方法,在工地遇到他们经常教他们如何向老工人学习,充分学习他人的长处,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中成长。为使新技术员尽快熟悉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水平,他从新技术员到岗开始,为每一名新毕业技术员设计培养计划,从最基本的入门功课测量、放线开始传授。无砟轨道队的丁圣超对此深有感触,从丁圣超上岗第一天起,为了使他尽快掌握无砟轨道核心技术,杜江山从编制施组开始,到无砟轨道的CA砂浆灌注、扣件安装和轨道精调,经过悉心指点,精教细讲,丁圣超经过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成为了无砟轨道的技术主管。

    在2009年度公司“十佳”工程技术人员评选中,除了杜江山本人外,沪宁城际项目另有三人上榜,公司在建项目20余个,沪宁城际项目占据“十佳”的五分之二,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钻研

      青春因挑战而绚丽多彩,挑战因奋战而转化动力。杜江山面对困难,敢于挑战;面对难题,敢于应对。迎难而上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一代青年风采,在他身上得到了诠释;无砟轨道施工是高速铁路逐渐广泛使用的新技术,其中轨道板精调、CA砂浆灌注和扣件安装是组成该施工技术的三大核心工艺;沪宁城际铁路采用板式无砟轨道施工中,杜江山也是首次涉及该领域,他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吸收掌握,从核心工艺控制着手,分别组建混凝土底座、精测、轨道精调、CA砂浆灌注和扣件安装五个技术管理小组的技术管理体系,相互协作,各有侧重,在施工前培训学习、施工中不断纠偏、施工后进行总结,系统地掌握了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特别是在施工中不断总结形成的CA砂浆灌注物流组织方案、轨道板防上浮及技术处理措施和CA砂浆饱满灌注控制要点等有力解决了无砟轨道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从技术层面有效保障了沪宁城际项目的无砟轨道按期完成,得到了业主单位的高度认可。

    由于工作扎实有效,杜江山受到了业主、局指和公司领导的充分信任和肯定,公司领导多次找他谈话想把他调回公司任职,他面对丰厚的待遇和相对舒服的职位,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他说:“公司领导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我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在一线工作更能体现自己价值,也能学到更多新技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江山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从一个走出校门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技术管理工作中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管理科学的人才,成为一名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爱岗敬业的新时代青年。凭着他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凭着他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